“风电产业大势不好,我们也不会好。”9月4日,名都风电负责人都百六告诉记者。<../p>
大势不好受影响的决不仅仅是名都风电。事实上,河南整个风电产业在世界经济危机之下,都处于寒冬之中,风电项目大都处于停工、半停工状态,风电零部件生产商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状态之中。<../p>
风电产业正在痛苦地“去泡沫化”。不过,两年前风电投资热潮下各路资本“跑马圈地”的景象仿佛仍然晃动在人们眼前。<../p>
反思风电“大跃进”,并非仅是河南风电投资资本的事情,还是整体产业界应该思考的问题。风电产业之外,同样处于新能源之中的太阳能产业遭遇相似的问题,这不得不让人们深思,在新兴战略产业的投资与规划中,我们的产业投资如何避免同质化问题?<../p>
寒冬之下的生存<../p>
跌势仍然看不到头,悲观的情绪持续在河南风电界弥漫。<../p>
作为河南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生产商河南名都风电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名都风电)是一家较早进入风电市场的民营企业,其自主研发的产品曾经获得了市场的认可,颇具市场竞争力。可是,“(风电产业)大形势这么不好,不仅我们,整个产业都受到很大影响。”名都风电负责人都百六告诉记者,语气里充满着无奈。<../p>
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轴研科技)与名都风电的市场感受很相似。轴研科技是河南为数不多的能够生产风电轴承的生产商。不过,市场表现同样不乐观。轴研科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:“风电轴承并不是我们的主导产品,影响不太大。”不过,其重大轴承营销部人员则不以为然:“市场影响还是挺大的。”<../p>
除了叶片与轴承之外,河南风电产业链上的制造商还有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电控系统、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公司(以下简称南阳防爆)的发电机等产品,当然还有整机生产商许继集团。<../p>
“没有不受影响的,特别是整机生产商受到的打击更大。”一位业内人士直言。<../p>
记者采访许继集团未果。不过,作为国内第一大整机生产商、又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金风科技,股票代码002202)的上半年财报给出了整机生产商的经营状况,可以用“惨不忍睹”来形容。<../p>
财报显示,金风科技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4.51亿元,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07万元,同比下降83%,基本每股收益0.01元。这一业绩下滑是在去年大幅下滑的基础之上,进一步延续下滑趋势的。2011年,金风科技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.88亿元,与2010年同比减少27.20%;经营性业务利润为1.66亿元,较2010年减少22.28亿元。<../p>
“现在的问题是,从趋势看,风电产业延续了两年来的跌势,理应到了行业谷底了,可是在产业过剩与海外市场双重打击之下,让人至少眼下看不到希望。”上述人士不无悲观地表示。<../p>
名都风电的都百六表示:“看形势吧,没有订单了,就停下来。”<../p>
走一步,看一步,在风电产业跌势中,踉跄地跟着大势走,成为风电制造商们无助的选择。<../p>
“休假式”停工<../p>
处于风电产业上游的风电零部件生产商受困,处于下游的风电项目开发商也正处于停工、半停工状态。<../p>
9月3日,一家风电项目开发商河南区负责人向记者透露,他们在前年就考察了河南风电市场,并做了项目规划,可是“到现在一直没有动工”。<../p>
就是正在实施的风电项目也“已经停工多时了”。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,“公司员工都放假了,老总也休假了”。<../p>
记者联系北京天源科创风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天源科创)负责人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。据了解,天源科创的大股东系金风科技,其布局河南有年,只是项目也一直处于停工状态。<../p>
记者调查所知,进入河南开发风电产业的央企包括大唐集团、中电投公司,还有国内最大的风电生产商金风科技以及河南当地民企等等。业内人士介绍,两三年前,各路资本抢食河南风电资源的景象,可谓是“刀光剑影”。<../p>
据了解,大唐集团风电项目位于三门峡市境内,2008年8月,实现了并网发电。是河南第一个风力发电产业化项目。2009年2月,中电投南阳方城风电项目开始并网发电。正要实施、开始实施的项目,还有商城黄柏山、新县大别山、鸡公山、平桥4个风电建设项目。<../p>
现在各路资本“偃旗息鼓”了,并非是“跑马圈地”间隙的休息,而是正在为当初的投资冲动痛苦地纠结着。<../p>
产能过剩正成为悬在各种资本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<../p>
事实上,早在2009年,国家就将风电设备制造列为九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。那一年,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13.8吉瓦,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超过80家,同比增长124%。然而,政府的预警并没有引起资本方的重视。<../p>
三年过去了,国内风电整机行业产能已经攀升至30吉瓦~35吉瓦之间,是2009年13.8吉瓦的两倍多。事实上,根据国家能源局所核准的项目预计,2012年约新增装机16.62吉瓦。按照这一市场需求预测,国内风电市场过剩50%以上。<../p>
金风科技的个案最有说服力。来自金风科技的财报显示,公司目前的产能达到6吉瓦以上,但是2011年风力发电机销量只有3.1吉瓦。中金公司分析师甚至预计,今年实际交付量只有2.7吉瓦。<../p>
这就意味着金风科技的产能利用率只有一半。<../p>
创新战略联盟的畅想<../p>
理应说,处于内陆地区的河南,风电资源并不充沛,可供开发的风电场仅有8处(权威部门数据),规划装机容量约100万千瓦,这一规模与风电大省区相较,有着较大的距离,但是,这并不能阻挡河南大力发展风电的决心。<../p>
从客观上说,这与风电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中,是新能源领域技术发展最成熟、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的发电方式之一。同时,政府一直鼓励推动风力发电上马。数据显示,双重因素之下,各路资本纷纷涉足风电。数据显示,2003年年末,国内风电装机容量只有56.7万千瓦。截至2008年,累计装机容量1324万千瓦。短短5年间,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增加了22.3倍,成为新能源领域内吸引投资最大的产业。中国风力发电规模到了2010年,已跃升到全球这一位。<../p>
这其中,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南,在风能资源并不突出的条件下,也不愿落下一个“缺席者”角色。<../p>
为强化风电产业追赶者的角色,2009年5月,由许继集团牵头,以郑州机械研究所、南阳防爆、河南瑞发水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、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、轴研科技、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、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、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、焦作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、名都风电10家企业为主体,组成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和利益共同体,成立了河南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。<../p>
成立这一创新战略联盟前因是,“我们调查发现,我省在企业、科研院所、大专院校之间,长期以来单边合作较多,战略层面合作较少,虽然也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,但缺乏集群效应。”彼时,河南省科技厅人士表示。<../p>
那么,成立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,目的是通过提升整体自主创新能力,在风电这个新兴产业上形成合力,抢占行业制高点。当时,人们乐观地估计,加盟企业将在3年内形成300亿~500亿元的产业规模,并带动上下游产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。<../p>
然而,三年过去了。9月4日,记者再次采访当时的一家加盟单位,其工作人员竟表示:“我就没有听说有这一事,我帮不了你。”拒绝就风电话题接受记者采访。<../p>
“事实上,成立了就成立了,就没有实质地运作,随着风电形势不好,大家还是各找各地生存办法。”采访中,一位加盟单位负责人对联盟一事也是依靠回忆才想起这一事情,显然,当初,他们对联盟成立就不抱希望。<../p>
在谈起政府如何拯救河南风电产业时,“(政府)没有什么帮助。”名都风电的都百六表示,“还要看市场的脸色。”<../p>
选择好“坐标”<../p>
显然,在行业打击之下,当初成立风电创新战略联盟的各大企业心劲已经不足,风电创新战略联盟也未能发挥其提升河南风电技术装备水平,提升河南风电实力的目标,有心无力的局面,让河南涉足风电的企业倍感尴尬。<../p>
“不仅一个技术联盟的成立,就是产业发展机会上,政府都应该看清自己的产业优势在哪里,找到自身合适的位置,避免一窝蜂。”9月3日,河南省科学院一位不具名专家表示。<../p>
这位专家的观点是有代表性的。从风电产业来看,河南并不具备产业优势,这无论从风力资源储备,还是制造技术装备上,都无法占到优势地位。较有代表性的是在风电轴承制造领域,河南占据着全国30%~40%的市场份额,但是,真正风电高端技术装备,还是依靠进口。<../p>
“政府还应该加强产业发展的预见性,适时加以引导。”上述专家表示。2009年,在全国风电发展的“大跃进”时期,河南成立了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,这一技术平台的成立本身是好事情,并没有错。但是,在当时过热的产业背景之下成立,其实,就是战略判断上出了“问题”,因为大家发展的热情很高,技术研发投入也不少,但是,看看全国的风电产业形势,就知道进一步集中资源投入到风电产业中去,其中的“风险也就越来越大”。<../p>
“区域产业布局应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。”风电产业本身就不是河南的优势产业,虽然是国家鼓励,政策提倡,也离不开区域地方政府的适时引导,提醒投资者。从技术角度看,风电是一种间歇性电源,且国内陆地风能资源又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、而用电负荷中心在东部,这就对电网储存、传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相形之下,西北部电网结构相对薄弱,技术改造短期内难以与新能源发电需求相匹配,从而引致西部地区风能发电机组大量闲置的现象。<../p>
当然,这与资本的本性有关。看到新的产业机会,各路产业资本就一窝蜂地抢食,这正是资本本身过度追逐利润的劣根性体现,不过,也不能否认与政府的政策性补贴引导弊端有关,“让逐利者钻到了政策的空当”。<../p>
但是,风电产业处于低谷之中的警醒,仍然值得地方政府与各路资本深思。在产业发展上,走依靠自身资源优势,选择好自身的“坐标”,规划好自己的发展战略,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,要远比靠产业机会走投机之路,产业发展更健康更持久。上述专家建言。<../p>